中国空间科学学会

会员登录 会员注册
学会动态
前沿动态
 

关注关注中国空间科学学会CSSR公众号

 

关注关注空间科学学报公众号

青托人才成长故事—杨肖:笃学创新,探索人类太空骨丢失的奥秘
发布时间: 2020年6月28日

——中国空间科学学会杨肖的成长故事

简介

杨肖,女,博士,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生物与医学工程学院讲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模拟微重力效应下骨细胞力学敏感性变化机制、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在失重性骨丢失机制中的作用等。

在托举期间,杨肖作为项目负责人主持国家自然科学青年基金项目、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青年拔尖人才项目、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蓝天新秀等多个项目,作为主要研究人员参与了2项国家自然基金项目、国家科技部973项目等。在本领域发表SCI论文及核心期刊论文30余篇,会议论文10余篇,授权专利1项,正在受理专利3项,获得软件著作权1项。

 

笃学创新,探索人类太空骨丢失的奥秘

 

长期空间飞行会导致不可逆的失重性骨丢失的发生,这是航天员太空飞行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目前空间失重性骨丢失已经成为制约人类进军深空的瓶颈因素,也是建设月球基地和探索火星之前必须解决的影响航天员安全健康的问题。

杨肖从小就对生物课程有着浓厚兴趣,然而本科填报志愿时的一句服从分配,进入了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攻读航天飞行器动力专业,让她与生物和医学擦肩而过,成为她大学本科时的一丝遗憾。考研时她毅然选择了自己感兴趣的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希望能将四年所学的工科知识与生物医学基础相结合,在空天生物医学研究领域里碰撞出火花。

通过导师的悉心指导,杨肖摆脱了最初的困惑与不自信,在失重性骨丢失的机制研究中渐入佳境,博士期间获得国家奖学金,在国家留学基金委资助下赴美访学,并在2016年博士毕业后留校任教,继续从事相关工作。2017年,杨肖在空间科学学会的力荐下,入选了中国科协第三批青年托举工程。这是对她以往工作的肯定,也为她能够在创造力黄金时期取得更多成绩提供了更高的平台。

随着人类对太空探索活动的日益频繁,失重导致的骨质疏松问题也越来越得到关注。国外发达国家尤其是美国和欧洲国家对此开展了大量航天员防护方面的研究,无论从研究手段和结果都积累了大量成果。随着我国载人航天事业的发展,这方面的研究需求也日显迫切。然而目前国内外仍没有防治失重性骨质疏松的有效对抗措施,这主要是由于失重性骨质疏松的机理还不明确。

将在国外访学时所研究的老年性骨质疏松成因与失重性骨丢失联系起来,杨肖创新性地提出一个科学问题:引起老年性骨质疏松的重要因素之一——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是否也是失重性骨丢失的成因?目前国内外还尚未对此有过研究。

在导师的指导下并利用团队的研究平台,杨肖对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在宏观组织及微观细胞层面上的影响进行一系列科学实验,发现在模拟微重力效应下骨组织内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发生积聚并对骨重建过程产生影响,这为后续进一步研究其对失重性骨丢失的机制奠定了基础,为揭示失重性骨丢失机制提供了新思路,也为寻找有效的对抗措施提供了新线索。

习近平总书记说过,“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承担着神圣使命。”在高校工作,除了创新钻研科学问题,还要有过硬的教学业务素质和育人水平。在三年青年托举工程支持下,杨肖力争做到四个统一,在工作中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与学生同学习、共进步。

3年时间里,杨肖不仅受到了学校青年拔尖人才支撑计划的大力支持,获批主持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同时还指导及协助指导4名硕士研究生,1名博士研究生。2019年度,指导的本科生项目《构建三维回转模拟微重力效应在线剪切体外细胞培养系统》因具有鲜明航天生物医学特色及潜在的基础研究应用价值,在北航“冯如杯”比赛中获得了生命科学类一等奖,并学校被选中参加全国大学生挑战杯项目获得了特等奖的好成绩,在这一年度杨肖也顺利成长为博士研究生导师。 笃学敏思、矢志创新是研究科学前沿问题的必要条件,对失重性骨丢失的基础科学问题及对抗措施的研究要走的路还很长,杨肖会秉持这一信念,继续在航天医学生物学基础研究领域不断开拓进取,希望能为今后国家航天事业的蓬勃发展贡献绵薄之力。